新闻详情

问津书院●文献记载

文章附图
《论语》
“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
《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孔子世家》
<p> “去叶,返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p>
《战国策·秦策》
“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注:此项橐即为垒石挡住孔子道的小孩,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后被称为回车埠,以记此事。回车埠为问津书院胜迹。)
《史记》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三字经》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圣贤冢墓记》
“黄载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
《黄州府志》(明万历)
“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固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相距约10余华里。——引者注)正当官道,亦有黄山。”
《黄州府志》(明弘治)
“子路问津处在县北九十里,旧有孔夫子庙,后人拙地得石碣,有‘子路问津处’五字,遂建问津书院。”
《湖广通志》
“孔子河在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山川记异》
“黄州东(应为北,原书误记。——引者注)百进而有孔子山。相传孔子适楚,尝登山。上有孔子坐石,草木不侵;有砚石,墨水浸出。”
《问津院志叙》(清康熙)
“孔子河、孔子山这个地名在汉代及齐梁时期就已流传,这两个地名在当时的文人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籍对这里的地名、胜迹记述颇多。”
《问津院志》
历代达官名流对这里的竞相推崇,许多风流才子还留下了诗词碑记,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龙仁夫、吴澄,明之王阳明等大儒都在这里开过讲堂。
《问津院志艺文卷》(清光绪)
“使子路问津处碑,田夫耕地得之,出士已数百年。”
《黄冈县志》
“楚志亦云夫子入楚,问津、歌凤皆在此地。”
东林书院的高攀龙及江苏、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名流亦不时到此(问津书院)登坛讲学,一时声震遐迩,与当时誉满天下的白麓洞(庐山)、鹅湖(江西铅山)、东林(无锡)、首善(京都)等四大书院相媲美。河南省商城学者盛二泉为承继问津学风,在商城民、汤池两地建问津分院。
《江黄学府—问津书院》
该书由知名学者,问津书院文物研究专家李森林著,系统的记录了问津书院的史料,受到各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