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皮影戏![]() 故乡的皮影戏
孙雁鸣
皮影戏,在湖北老家地方被称为影子戏。打记事起,我就对它十分喜爱。那时候,乡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没有电视机,更没有互联网,就连偶尔才放一次的电影,也多是样板戏。乡民们除了听听收音机、广播和被召集去看一些由文艺宣传队表演的那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节目外,很难得有自己喜欢的文娱活动。好在村子里还有说善书和唱影子戏的,算是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里,乡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慰藉。
一
据说,皮影戏的起源,在陕西关中地区,至今的陕西滑县仍被人们当作皮影戏的故乡。具体说到皮影戏的发明,还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很有些关系。据班固的《汉书》记载,当年刘彻的宠妃李夫人早逝,刘彻十分怀念她。有方士齐少翁知道帝子心思,就说能为他招回美人魂。于是,齐方士命人在夜里架起帷帐,叫那个痴情的汉武帝端坐帐中。齐少翁领人在帐外,点灯燃烛,焚香几许。还真奇怪,思美心切的刘彻果然于恍惚中,在帐幕上看到了李美人那“倾国倾城”的形象。然而,好景不长,香烟散去,美人依然不知所终。悲伤欲绝的刘彻当即写下了那首流传至今的:“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悼亡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这种带有祭祀性质的活动,就逐渐由都城长安向四周传开,并衍生出了后来用牛、羊、驴等动物皮雕刻制作,赋予人物丰富表演形式的皮影戏。 不过,皮影戏真正形成的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少在宋代已经成型和盛行。宋代以后至明清,皮影戏一直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表演遍及全国各地,并与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艺术。元代时,皮影戏曾流传到域外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及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不少国外戏迷,老外称之为“中国灯影”。
二
在儿时记忆里,故乡唱影子戏的班子,不少。大部分班子以村落和姓氏为基础组建。与我们村隔河相望的乐家畈,就有个影子戏班。每到农闲,就有一些村子派出代表,上门去找戏班子联系,下定金,约定某日去唱一台,同时商定好所唱曲目。而对于请戏班子的酬仪,则由村里按人头分摊。也有一些办红白喜事人家,常自家花钱请,全村一起看,以示大方。给戏班子的报酬,有现金,但更多的时候是给实物,如米、面、油什么的,论斤两。 那时候,只要听哪里唱影子戏,乡民们就算跑上几十里路,就算刮风下雨,也要去看。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是邻村梅家大凹有个人,善于扯谎,人称谎架子。一天,谎架子走亲戚从我们村过,有好事者拦下他,要他当面扯个谎,才准走。这时的谎架子,一副急匆匆赶路模样,很无奈地说:“现在哪还有时间扯谎啊,我马上要到祁鼓街去打油。晚上我们湾子里要唱影子戏,这谎还是以后再扯吧。”见他如此说,那些好事者也没强迫,放行。晚上,当我们村一干人浩浩荡荡地赶了好几里地,去梅家大凹看戏时,却发现村子里黑灯瞎火的,哪有半点唱戏的迹象。 于是,他们气冲冲地去找谎架子理论。岂料,人家谎架子稳如泰山地说,是你们要我扯谎的啊!众人苦笑而语塞。可见,看影子戏在当时,对乡民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影子戏班子的戏路,和当地流行的楚剧、汉剧相似,以师承为本。一出戏,从对白到吟唱,由师傅自上传下,基本不变。那些所谓的影子演员,是用动物皮质制作的各种人物造型。戏班子每次出行,光皮影人物就要装几大箱。箱子皮质,四角用熟铜片打包、铆实,使用起来,结实又轻便。 由于戏班子也属匠人活路,吃江湖饭,和其他手艺行当样,有自己的路数,戏班子里的人都尊称那些皮影人物为“影子菩萨”。按他们的说法就是,那些皮影人物在世时,绝非等闲之辈,演唱日久,早已经作古立名或者成仙封圣的先人,会借助影子附体,显灵。因此,每个皮影人物身上,都附着灵魂,需多加敬奉,万万亵渎不得。
三
在印象里,乐家畈影子戏班的保留节目,有《说唐》、《杨家将》、《西游记》、《封神榜》及东西南北系列等。所谓东西南北,依次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罗通扫北》等,多是武戏。既然是戏,就少不了对白和吟唱。不过,影子戏的唱法,相对楚剧和汉剧而言,单调许多,全凭吟唱者运气出声缓急高低不同而已。很多时候还有假声,那些假声对喜怒哀乐情绪的表状,起到了极大的修饰作用。有时候声调高亢,响遏行云,很有些吼秦腔味道。不过,人物对白却很有意思,用语以本地方言俚语为主,其中有很多诙谐幽默的语句,经常被台下观众拿来学舌。 唱影子戏,讲究声、手协调。戏里人物的动作,全靠幕后那些看不见的手操纵。人们将那些操纵影子的动作,称之为提影子。在手和影子之间,有着很多根竹签连接。那些竹签依据幕后光源对于投影的效果,传递着人的指令,从而左右着戏里人物的行为。戏里角色的语言,也同时由人在后台配音。逢武打时,就有人拿根木棒,有节奏地敲打着戏台,再配之以锣、鼓、镲、钹、梆的快节奏打击,拟音,发出各种兵器声响。台下观众隔了幕布,看皮影人物的诸般做派,慢慢地进入剧情后,就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觉得表演特别真实。 因此,在影子戏班里,提影子的人尤其重要。影子提得好,展现给观众的就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包括各种打斗动作,辗转腾挪,十分逼真。 当然,演出时配音的同步性也很重要,否则会露出破绽。一次,唱的是《西游记》,正当配音的人半闭着眼,“西天路上险得很,石头瓦片都成精 …….”唱得起劲时,提影子的人慌忙火急地到处找孙悟空来降妖捉怪。可是,找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于是,赶忙拿手来捅配音。配音一愣神,立马明白,可声音又不能停。配音的人就在后台咿咿呀呀地支吾了起来。台下观众慢慢觉得有些不对劲,开始起哄。还好,剧务突然从摊放影子的簸箕里,找到了孙悟空。赶紧提上前台,这回说唱者灵机一动:“台上不见了孙大圣,簸箕里面显威灵!”观众顿时哄堂大笑,至今传为笑谈。该台词也成了故乡一带,对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最好的形容。
四
我在故乡丰城中学读初中时,有个学长叫国林的,就是乐家畈人。很有文艺天赋,尤其善于吹笛子。他的一曲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吹得圆润自如,多次在校内外文艺演出中获奖。后来,听说他读完初中就回家,跟戏班子学唱影子戏了。后来又听说,有了国林的加入,乐家畈的影子戏班子,很红火了一段时间。我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喜林,是国林的堂弟,也在毕业后,学唱影子戏。 如今,随着社会的日渐进步,视听传媒已充分发达,电视、电影、影碟、卡拉OK、迪吧、书籍等等,丰富着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影子戏也和其他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一样,逐渐式微。离家已久,乐家畈影子戏班现今是否生存着,还难说。无论怎样,故乡影子戏给我留下的记忆,将陪伴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