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简介】 问津书院,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孔子山南麓,是我国唯一以《论语》“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孔庙。西汉淮南王刘安 时期(公元前164年至公 元前122年),邑民耕地掘出一块刻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八个秦隶大字的石碑。刘安得知此事,命在掘碑处建亭立碑,勘地修庙,以纪念。 史载刘安修建孔庙后,曾徵招伏生、申公、夏侯、戴德、欧阳生等名儒学士,住庙讲学,著书立说。中国古代庙学缘起于此。 唐会昌二年(842年),黄州刺史杜牧改孔庙为“文宣庙”,庙设学堂,教化士民。杜牧亲莅讲学,弟子数百人庙 学发展至兴盛时期。 宋时诸儒往复孔庙讲学。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守黄 州,扩庙兴学。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自画像诗以赠孔庙。人称“东南三杰” 的张轼、吕祖谦,随晚年的朱熹一同讲学于此,是孔庙庙学演进为“书院”的缘起。 宋末元初,江西永新人龙仁夫为湖广儒学提举,晚年归隐孔子山下,在孔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时称“龙仁夫书院”,为书院开山之鼻祖。 明、清时期,先后登坛讲学的名儒达百余人,多为天南海北的客籍大儒。数百年间,儒士们师承渊源,学派分宗,各自立说,众家争鸣,繁华纷呈。一时钟鼓管弦之盛,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媲美。 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守仁多次主讲庙院,使庙院讲学宗风为之一变,四方士子,前来候教。其“陆王心学”成为庙院讲学最大门派,百年不衰。继承者有邹守益、郭庆、吴良吉、耿定力、耿定向、耿定理等。 明神宗年间重修庙院时,湖广巡抚熊尚文捐资为庙院名,并撰书“问津书院”匾额,始以问津书院名世。 清代,问津书院学子辈出,声名海内。顺治年间左侍郎王封澍称:“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腹鼎峙而三”。湖广儒学提举副使蒋永修题《书院碑序》曰:“惟楚有材,雄长天下,独黄为之冠”。至民国初,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书法家张翼轸募捐复修讲堂殿宇,重题“问津书院”仪门匾额,使儒家文脉自汉始延续至近现代。 问津书院原匾拓片 民国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冀轸题 问津书院自古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的圣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抢救问津文化遗产,问津书院得以再创辉煌。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问津书院书联 |